2025-04-13 13:50 点击次数:101
毛主席和蒋介石作为共产党和国民党的领袖,在用人之道上有着本质的差别。相比之下,蒋介石的用人比较肤浅流于表面,因此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命运。
因而在蒋介石的用人体制下,也形成了他独特的用人特点。但对于蒋介石的用人之道,毛主席也曾做出评价:他手下有三大悍将,重用一位都不会败得这么惨。那么,这三个人到底是谁呢?
蒋介石的用人之道
蒋介石用人讲的是封建主义和青洪帮的那套江湖法则,强调个人恩怨,任用亲人,奉行“黄埔浙江”。
蒋介石是背靠“黄埔系”起家的,抗日战争胜利之后,“黄埔系”的任用达到了一个顶峰。与此同时,他在用人时还特别讲究同乡渊源。
在国民党党政警宪特系统,大部分是浙江人,军事系统有胡宗南、陈诚、汤恩伯等。特务系统有戴笠、毛人凤等,党务系统有陈果夫、陈立夫兄弟。
陈诚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,陈诚既是浙江同乡又是黄埔系毕业,所以蒋介石也对他格外青睐。
一天晚上,陈诚外出归来,坐在书桌前夜读时正好被蒋介石看到,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再后来当他得知陈诚是浙江人的时候,心里更对他多了几分好感,于是在第二天清晨,蒋介石就将陈诚提升为少校炮兵队长。
从那以后,陈诚深受器重,一路官途顺利,甚至在蒋介石和宋美龄的撮合下,与宋美龄的干女儿谭祥结了婚,成为了蒋介石的干女婿。
因此,陈诚也成为了蒋介石最信任的心腹,他的官职更是平步青云,成为了中央军系统第二位一级上将,到了台湾之后甚至是仅次于蒋介石的第二号人选。
而在战场上,战局形势随时变化,但对于指挥,蒋介石和毛主席的指挥方式大有不同。毛主席原则是放手指挥,而蒋介石却喜欢越级指挥。
因为蒋介石疑心病重,不相信任何人,所以面对战事也不能充分信任下属,所以常常越级指挥,使得战事朝不利的方向发展。
抗战胜利之后,蒋介石先后派出熊式辉和陈诚到东北,都被解放军打得溃不成军。无奈之下,蒋介石只能启用他的王牌卫立煌,希望能挽回东北战局。
但卫立煌对他并不是百依百顺,当他到达东北之后,不管蒋介石怎么命令他,他都不出战,只把兵力集中在沈阳、锦州和长春附近。
蒋介石多次电令,卫立煌却始终不肯接受。蒋介石只好再命将领,却始终找不到好的人手,最终决定亲自指挥。辽沈战役打响之后,蒋介石亲临指挥作战,将卫立煌抛到了一边,任命杜聿明为东北剿总副司令。
东北全境解放之后,蒋介石却将责任全部推给了卫立煌,将其撤职查办,卫立煌只好出走。
然而,对于党内的纪律,毛主席主张“依法用人”,而蒋介石则不顾党纪法规,运用了极度自私的处理方式。
张灵甫是国民党的高级将领,曾任国民党军整编74师师长。“张灵甫杀妻案”曾轰动一时,原来张灵甫轻信谣言,怀疑妻子不忠,于是在除夕之夜将妻子引诱到后院杀害,一时间此事轰动了整个西安。
而张灵甫杀妻之后,也没有处理尸首,丢下了几个月大的女儿后,返回了部队。
吴海兰的父母得知被杀之后,义愤填膺地状告,同时西安妇女还联合上书了全国妇女部长宋美龄,要求对张灵甫实行严惩。
蒋介石听后决定命令胡宗南将其押解到南京,张灵甫也被关进了老虎模范监狱。但七七事变得爆发,或许也救了张灵甫一命。
国民政府下令所有服刑官兵除政治犯之外一律服军役,保留原先的军衔。于是,蒋介石秘密释放了张灵甫,为了掩人耳目,张灵甫决定改名为现在的名字。抗战胜利之后,他还担任74军军长兼南京警备司令,成为了蒋介石的心腹爱将。
一直到后来在孟良崮战役中被战死,这也算是蒋介石对他的不杀之恩,但却坏了国民党的大事。
由此可见,蒋介石充满了封建、任人唯亲等用人方式,而他也从不允许部下不听从自己的命令,才将卫立煌驱赶。
实际上,蒋介石手下的干将也不少,军事能力也都是非常强的,但就是因为蒋介石不会用人,所以造成了他的失败。就此,毛主席也曾言:他手下有三大悍将,重用一位都不会败得这么惨。
那么,蒋介石又是怎么对待这三位悍将的呢?
薛岳有“报蒋”之心,却落得个虚职
薛岳对蒋介石算是忠心耿耿,在红军长征时期,蒋介石的地盘主要集中在江浙一带,西北、西南和两广地区都是地方军阀的势力范围。
而蒋介石也一直在筹划着把红军赶到西南、西北和两广地区,让红军和军阀产生冲突,而他也好坐收渔翁之利。
而薛岳也谨遵蒋介石的命令,率部从江西到大西南,转战西南数省对红军穷追不舍,尽管作战没有胜利,但却为蒋介石统治西南各省扩充了势力。
1935年1月中旬,薛岳夺取了贵州省主席的权,以中央军取代了黔军为贵阳城防军。在贵阳期间,薛岳稳固了势力,而蒋介石也非常开心,嘉奖了薛岳。
1937年,抗日战争爆发,薛岳主动请缨要上前线杀敌,薛岳也一举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抗日英雄。
1937年沪淞会战爆发,薛岳请缨出征,被任命为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,加入了战斗序列。在八年抗战的过程中,薛岳率部参加了众多战役,立下了赫赫战功。
而他的军事能力,在长沙会战中就足以表明。
抗战时期,湖南是中国的谷仓,承担着国民政府粮食、兵员以及工业资源的供给地。
而长沙作为战略重镇,自然是日军首先要占领的地方,于是在占领武汉之后,日军三次带领重兵进攻长沙,但在中国人民以及薛岳的出色指挥下,三次进攻都以失败而告终。
第一次长沙会战,日军占领武汉和南昌之后,企图将战事推向湘北赣北地区,扩大占领区。于是在1939年9月,日军调集了十万人,进入了湘北地区。
而蒋介石看到日军人数众多,压根就没打算打,决定放弃长沙。但薛岳却认为应该要和日军进行对抗,于是,他苦口婆心力谏,在这个紧要关头应当和湖南共存亡,蒋介石也为他的报国之心所感动,便同意了薛岳的请求。
第一次长沙会战是日军侵华以来遭受最大损失的战斗,在二十多天的时间内,歼敌两万人。
此战,也让蒋介石对薛岳有了改观,在电报中也对他大加赞赏。
第二次长沙会战,日本人就抱着一雪前耻的态度,加大了兵力和战略。而由于当时薛岳对敌人判断有误,会战初期失利。
但很快,日军占领长沙之后,日军遭到了攻击,形势发生了变化,薛岳立即抓住这个时机,对日军给予沉重的打击,日军第十一军损失惨重。仅仅攻进长沙三天的时间,日军就撤退了。
第三次会战,是在1941年12月中旬,由于前两次的失败让日军愤怒至极,日军第十一军司令官亲自率领12万人,向长沙发动了进攻。
对此,薛岳冷静沉着,他仔细分析了前两次日军进攻长沙的情况,自创了名震中外的“天炉战法”,也就是说在作战地带,形成网状阵地,对敌军采取多种手段消耗敌军。在决战地带,利用优势兵力,实行包围,给予歼灭性打击。
果不其然,薛岳使用的战术取得了空前的胜利,中国军队首次以敌军伤亡半数之代价打赢了这场会战,薛岳也因此被尊称为“天炉战神”。日军也不再敢对长沙进攻,称薛岳为“长沙之虎”。此次会战是自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盟军的第一次重大军事胜利。
要知道,三次长沙会战,是抗日战争在相持阶段时,敌我双方投入兵力最多、规模最大,战线最长和歼灭敌人最多的战役,在薛岳的指挥下,有效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。
因此,薛岳在抗日战争中的功劳是有目共睹的,后来美国总统杜鲁门该授予了薛岳一枚自由勋章,以表彰他的功绩。
尽管薛岳在抗日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,但在之后的解放战争中,薛岳参与了反对人民的内战,也让他断送了自己的一生。
薛岳在出任徐州绥靖公署主任半年多的时间中,屡战屡败,也引起了不少人的非议。
甚至在鲁南战役中,连着丢了两个师,还把蒋介石机械化部队也丢了,这让蒋介石愤怒不已。
于是在1947年3月3日,蒋介石以指挥无力为由,撤销了他的职位。但考虑到薛岳的心情,在5月份,蒋介石还是给了他个虚职出任“国民政府参军长”。
1949年2月,蒋介石为了笼络地方,决定启用薛岳为广东省政府主席,上任之后,薛岳仍执迷不悟,为蒋介石效力,最终广东政局混乱,薛岳逃往海南岛之后又去到了台湾。
去到台湾之后,蒋介石也已经深知薛岳没有什么利用的价值,因此也给了她不少虚职,就这样,一身抱负的薛岳只能郁郁而终。
幽囚孙立人,陈明仁反蒋
孙立人是抗日战争时期赫赫有名的将领,七七事变爆发之后,孙立人不顾蒋介石“攘外必先安内”的主张,毅然以税警总团第四团团长的身份,率兵驻守在苏州河南岸,狠狠地打击了日军。
1941年12月7日,太平洋战争爆发,中国政府为了巩固西南边疆,组织日军切断中西通路。于是抽调了十万精兵,从滇西入缅,孙立人也被蒋介石任命为曼德勒卫戍司令,驻守曼德勒。
当时,日军已经进入缅甸,英军败退,在日军北上的情况下,中国军队第5师率军与日军激战了12天,取得了同古保卫战的胜利。
这次战役过后,另一支日军绕路北上,包围了英军,而在英军陷入危难之际,孙立人率领军队亲赴前线,向敌人发起了长达三天的攻击。击败敌人之后,一些余部南逃,留下了一百二十余辆卡车和二百多匹战马,以及二百多支步枪。
但此时,英军仍旧没有突出重围,为了解救英军,孙立人带领部队在敌机临空作战的情况下强行渡河,与敌人激战到了下午3时,不仅打破了日军对英军的包围,还取得了仁安羌大捷。
至此,被围困的七千多人英军以及美国传教士和五百多名新闻记者被解救,孙立人成为了英伦三岛一致认可的大英雄,
为此,英皇授予孙立人“帝国司令”的称号,之后,美国总统罗斯福也授予了孙立人“美国丰功勋章”,至此,孙立人也成为了闻名中外的高级将领。
而在之后反攻缅甸的过程中,孙立人率领新38师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奋战了16个月,最终夺取了缅甸的乔美,彻底打通了中印交通线,使得国际抗日物资的运输得到了保证。
孙立人远征缅甸的战绩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,而他也成为了知名的国际人物,之后也得到了蒋介石的重用。
其实,如果蒋介石能一直重用他也或许蒋介石在解放战争中能有一线转机。
尽管孙立人有着极高的军事能力,但他却以他狭隘的思想认为,孙立人既不是出自黄埔军校的嫡系,也不是老牌保定军校出身,仅仅靠着他出身美国名牌军校,在缅甸立过战功也说明不了什么,因此在辽沈战役中,孙立人并未受到蒋介石的重用。
因为在孙立人结束战争回国时,向讲解时提出一个建国方案,他认为抗日战争胜利之后,应该把重心都集中发展在中国的经济上。
但蒋介石却并不这么认为,他觉得应该要首先打响内战,因为可能有孙立人所设想的目标有所偏差,所以蒋介石并不觉得他是一个可靠的人。
在之后的辽沈战争中,孙立人也确实为蒋介石练兵出了不少力。但即便如此,一位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将军为何会遭到蒋介石长达33年的软禁呢?
原来在蒋介石败退台湾之后,美国对其感到了深深地失望,于是暗中选择了孙立人出来主持台湾,但对此,孙立人并未接受。那个时候孙立人被麦克阿瑟接到东京,回来之后,也曾向陈诚报告过程也转告了蒋介石。
但孙立人的坦诚非但没有换回蒋介石和陈诚的信任,反而引起了两人的猜疑,于是蒋介石决定把他软禁起来,就这样,开启了孙立人长达33年的软禁生活,他也成为了美蒋矛盾的牺牲品。
在这之后,蒋介石借机夺取了孙立人的兵权,免除了他的参军长职位。失去自由的孙立人,只能在家养鸡为生,去菜市场卖鸡换钱维持生计。
国际赫赫有名的将军,就这样被蒋介石毁于一旦,怀才不遇的孙立人也只能生活在被蒋介石控制的生活中,再也没能泛起波澜。
陈明仁也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,此人虽然没有薛岳和孙立人的名气大,但他的军事能力也是非常突出的。
1925年,在他攻打惠州时,一举攻克了惠州,蒋介石和周恩来等人在阵地上拿着望远镜观战,看到敌人纷纷败退,蒋介石惊喜询问:“手持大旗,第一个登上城墙的是谁?”“你的学生陈明仁!”
战役结束之后,陈明仁的名字被全体官兵所熟知,蒋介石还亲自发号施令,命令吹三番号向陈明仁致敬,还亲自带头喊口号:“向陈明仁看齐!”
直到1949年9月,当陈明仁参加首届人民政协会议时,周恩来说的第一句话就是:“你还认识我吗?打惠州的时候,我还向你举过枪敬过礼呢。”
在后来的抗日战争的最后阶段,陈明仁临危受命,立下军令状:“拿不下回龙山,我就死在山头上,与回龙山共存亡。”
之后他带领战士们亲自上前线,与日军经过了几个来回的厮杀终于夺取了回龙山。
几个美国军官都对陈明仁敬佩不已,连连称赞:“不愧为中国名将,难得之将才啊!”美国记者还对陈明仁在回龙山的战斗作了长篇报道,陈明仁的威名扬名中外。
就连远在延安的毛主席了解回龙山战斗之后,都称其为“战术杰作”。
陈明仁为人直爽,不善于社交,在蒋介石面前,他从不阿谀奉承,对一些看不下去的事情也会直言,甚至当面顶撞蒋介石。
然而,他最终看透了国民党内的明争暗斗,官僚腐败,投靠共产党,走上了反蒋的道路。新中国成立之后,中共中央没有忘记他的功勋,于是在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。
薛岳、孙立人和陈明仁这三个人,不管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颇负盛名。然而,当他们处在蒋介石麾下,却有了不同的结局,薛岳报国无门郁郁而终,孙立人忠心坦荡却换来了33年的囚禁生活。
陈明仁算得上是有先见之明的,加入了共产党,不仅拥护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,还积极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。正是因为他明智的选择,也让他的晚年生活要比薛岳和孙立人的晚年生活要幸福安稳得多。
Powered by 斗球苹果版app下载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